瞭望|再出发,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
▲ 10月25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领导同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特邀代表和列席人员。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 25日,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举行,习近平当选总书记,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机构产生
◆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悄然发生变化
◆ 守紧人民的幸福线,坚守人民立场
◆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携手再出发
再出发,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冉燃执笔
刘苗苗、徐欧露、扈永顺、程姝、陈燕、屈辰、张康喆采访
若干年后,当人们回望2017年时,定能更真切地体会党的十九大对民族复兴、国家方向、个人福祉的重要意义。
25日,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举行,习近平当选总书记,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机构产生。
3万余字的十九大报告开宗明义:“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秉承这份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先是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实现小康,继而瞄准物质文化生活的靶心,带领国人攀登富裕之梯。
然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之火还在熠然跃动。捕捉并体认到这一期盼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清楚申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始于人民的选择,终于人民的幸福。现在,满载着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的更高期望,中国共产党人引领人民再次出发。
▲ 10月25日,刚刚在中共十九届一中全会上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采访十九大的中外记者见面。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悄然发生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东超教授向《瞭望》新闻周刊评论说:“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判断,也是时隔36年后,我国首次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的新表述。”
在此之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一直沿用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的表述,即“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在刘东超看来,变化的关键词集中在从“落后”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从“社会生产”转化为“发展”,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美好生活需要”。“表述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变化,新表述是对旧表述的继承和发展,更具时代特色和全球眼光。”
刘东超分析说,首先,“落后”已不能准确表达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当前我国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许多领域甚至占据世界领先地位。“不平衡不充分”则既包含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生产力欠发达的现实,又准确概括了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仍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 复兴号
其次,“社会生产”代表了改革开放初期生产力水平较低时国家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导向。如今,经过近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已较过去显著提升,正在迈向更高水平的、更加全面的发展。刘东超强调,这种更高水平的、更加全面的发展不再局限于社会生产的发展,还有文明的发展、制度的演进、道德水平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等,而且要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仅强调生产发展或经济发展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全方位需要。
而“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全面概括当前人民群众的丰富需要。刘东超说,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人民的需要也在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释放,并且日益多样化。显然,“美好生活”的表述能够更加全面地表达这种需要,正如十九大报告所言,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在中共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教育长韩庆祥教授看来,“美好生活”拓展了“物质文化需要”的外延,使其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同时也提升了内涵,“美好生活”意味着质量、意味着品质、意味着尊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以前主要是靠数量的扩张、速度的加快来满足人民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强调做多、做快,是一种粗放、低水平的快速扩张。但36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巨大的经济变迁和社会变迁,在新的时代特征下,在物质基础奠定、生产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背景下,人民群众的需求就发生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更多讲究品质、格调、个性、绿色等,对生产的要求也就转变为做好、做精、做细、做深、做得绿色环保安全等方面。这必然推动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方向。
守紧人民的幸福线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党和政府运筹帷幄的基础。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颜晓峰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只有准确把握、科学判断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执政党才能够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战略决策。“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构成了我们进入新时代的一个基本依据和基本动力。”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龚维斌表示,厘清社会主要矛盾是今后制定政策的前提、依据和基础。换言之,要想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改革获得感,能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享受发展、改革的成果,就要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上发力。
当前我国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可谓是“美好生活”路上的三只“拦路虎”。围绕缩小这三大差距,我国已经并正在苦苦积累量变,以求实现质变的飞跃。
城乡差距是我国的痼疾。近年为填平城乡鸿沟政府做出诸多努力。目前,我国农民收入已连续10多年增长,2016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12363元,实际增长6.2%。今年,国家财政在提高标准的基础上,继续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也将统一。可以想见,随着改革的推进,城乡统筹的步伐也将加快,广大农民将获得更多实惠和服务。
地区差距亦没有根本改变。龚维斌说,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由于先走一步抓住了机遇,人均收入水平已经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西北干旱地区、西南喀斯特山区还面临摆脱贫困问题。为此,国家层面的扶贫工作轰轰烈烈展开,以期达成东部带西部、先富帮后富的目标。在“输血”的同时,国家也积极发力“造血”,编制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等培育内生动力的行动次第铺展。
收入差距一直是社会热点话题。龚维斌说,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不同群体、不同职业、不同行业之间,因为占有的机会、资源不平衡,导致收入上的差别。脱贫攻坚战,是党和政府庄严宣告的国家任务,也是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举措。去年,我国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全年减少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的任务超额完成。十九大报告指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此外,中国居民收入倍增目标“施工图”、七大群体增收激励计划、个税综合改革方案等有望让全体人民更有获得感的举措,或陆续出台,或正在设计,无不给人以希望。
在谈及过去五年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时,十九大报告还写道:“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毫无疑问,未来在这些方面,只会越来越好。
坚守人民立场
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生动体现。
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龚维斌分析说,“共产党的宗旨,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是一脉相承的,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的体现。”
刘东超说,对于一个政党来说,选取和坚守自己的立场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这关系到它的政治命运和存在价值。自建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就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同时,历史也表明,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不可能自发地实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经过艰辛的探索才能创造美好生活。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期望通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来实现幸福生活。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发展社会事业、精准扶贫、调节收入分配等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增加获得感,提高幸福指数。
而在经济新常态下,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在社会结构多元,价值取向、利益诉求多样的背景下,利益格局的调整难度加大;另一方面,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科学化、现代化程度有待提高,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仍然任重道远。
对此,十九大报告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 10月25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领导同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特邀代表和列席人员。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在龚维斌看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意味着我们做决策、干工作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国情特点,要合理引导人民群众的预期。“社会主要矛盾虽然变化了,但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也要与基本国情相适应,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否则就会拔苗助长。”LW
刊于《瞭望》2017年第43期
延伸阅读
☞ 新一届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文字实录)
☞ 关注瞭望微信,回复“十九大”获得系列报道
长按上图,关注瞭望微信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王磊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喻千桓
觉得不错,请点赞!